2024年6月5日至6月19日,由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0638太阳集团官网主办的2024年证据科学春季论坛系列讲座圆满举行。论坛共举办三场讲座,其间众多师生积极参加交流,取得预期学术效果。
论坛第一讲于6月5日晚18:30在学院路校区教学图书综合楼0407教室举办。公安部鉴定中心视频侦察技术处副处长,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黎智辉博士作为本期讲座的主讲嘉宾,以“视频影像解译”为题进行了主题演讲。本期论坛由0638太阳集团官网副教授曹洪林主持。讲座开始前,曹洪林副教授向到场师生介绍了黎智辉博士的个人经历及其在视频影像解译方面的工作经验,并对黎智辉博士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首先,黎智辉博士对视频影像解译作出了简单讲解,并举例说明:图像是一个很有效的信息传输手段,能够做到“一图传千言”。其次,黎博士详细讲解了影像属性和影像内容解读,他讲道,对影像属性的分析主要关注影像作为拍摄主体的拍摄结果,其属性必定会反映拍摄主体的某些特性,进而也可以对影像的拍摄主体特征进行确定、推断或刻画。随后,为了让大家能更深入地了解视频影像解译在案件中的重要地位,黎智辉博士为同学们带来了涉及古今中外的多个实践经典案例,例如“韦科惨案”、“突尼斯圣战分子拉卡定位案”、“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件”等,让同学们对视频影像解译技术有了更为生动形象的认识。最后,黎智辉博士为同学们介绍了新时代视频影像解译面临的挑战和发展趋势。他指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视频影像解译技术领域出现了很多新挑战,比如影像生成技术等。其中的细节和问题,还需要同学们积极努力进行深入探索。互动环节,同学们踊跃提问和发言,黎博士解答了“视频证据在法庭上的争议”等问题,他表示,视频会因为拍摄者的主观因素或拍摄角度而存在一些片面性,所以我们在认定事实时要综合多个证据,对于视频证据本身要尽可能地做到客观公正,消除偏见。
总结环节,曹洪林副教授对本次讲座内容进行总结,并代表学院师生向黎博士的到来以及精彩分享致以诚挚感谢。他再次强调了视频影像解译的重要性,并向在座的同学们表达期待,希望同学们能够继续努力学习、深入钻研,共同推进视频影像解译事业在新时代的发展进程。
论坛第二讲于6月12日晚18:30在学院路校区教学图书综合楼0407教室举办。南方医科大学法医学院证据科学系主任李冬日博士作为本期讲座的主讲嘉宾,以“道路交通事故现状及法医学问题”为题进行了主题演讲。本期论坛由0638太阳集团官网副院长赵东教授主持。
讲座开始前,赵东教授向到场师生介绍了李冬日博士的研究方向和学术经历,并对李冬日博士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在同学们的掌声中,讲座正式开始。首先,李冬日博士对南方医科大学司法鉴定中心的主要研究方向、常见委托事项等内容进行了介绍。其次,李博士通过列举多组数据,阐明现阶段交通事故现状不容乐观;同时强调交通事故纠纷逐年增加、人们维权意识的提高、司法活动的需求增加等因素使得对道路交通事故进行研究愈发必要。随后,李博士参照具体的条文对道路交通事故涉案者交通行为方式鉴定规范进行了解读,并结合尸体解剖、事故重建等具体案例,为同学们展现了道路交通事故鉴定的具体过程,使得同学们对道路交通事故的鉴定过程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同时了解了相关的法医学知识。接着,李博士对行人和自行车事故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讲解,通过不同碰撞车速下所致的人体损伤情况、三维空间损伤比对、相同车速下骑行碰撞时人体运动的仿真分析等角度为同学们展示不同情景下遭受损伤的结果,加深了同学们的理解。最后,李博士通过一个具体案例和同学们积极交流互动,强调交通事故的鉴定需要多学科的支撑,本领域的工作人员需要更为专业的培训。提问环节,同学们积极提出了自己的疑惑,李博士做出了耐心地解答。针对“法学生如何拓展自己的法医学知识”的问题,李博士建议同学们积极向相关领域的专家请教学习。针对“专业细化的背景下,司法鉴定学发展前景如何”的问题,李博士强调,不论今后的专业如何分类、立法如何完善,各学科之间都应当积极交流互动,这是学科长久发展的关键。
总结环节,赵东教授对本次讲座内容进行总结,并代表学院师生向李博士的精彩分享致以最真挚的感谢。他对同学们提出鼓励,希望同学们今后能够拥有严谨的科研态度,敢于质疑的魄力,为科学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论坛第三讲于6月19日晚18:30在学院路校区教学图书综合楼0901教室举办。本次论坛邀请到了中国人民大学刘品新教授为学院师生作《庭上见:电子证据法的理论创新》专题讲座,由0638太阳集团官网副教授林静主持。
讲座开始前,林静副教授向到场师生介绍了刘品新教授的研究领域、工作经历和学术成果,并对刘品新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首先,刘品新教授对此次讲座的选题缘由作了简单说明,他从国内电子证据现状和发展趋势谈起,强调基于法律与技术进行交叉研究的重要性,并对“庭上见”的具体内涵进行了阐释,即以审判实践作为电子证据法理论研究的知识源泉。其次,刘教授以电子证据法名案为例,分析如何利用时间关联性证明鉴定时间节点有误,以及如何借助程序法知识发现电子数据取证违规等,进一步说明了电子证据法的发展动力源自庭审中的跨专业对抗,为在场师生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启示。接着,刘教授分享了在海量数据的案件背后蕴藏的理论创新,着重讲述了数字式重建案件事实理论,认罪认罚案件的证明标准理论,映射痕迹理论,网络犯罪治理的公私合作模式理论以及电子证据辩护理论。最后,刘教授对电子证据理论创新研究提出了三点见解和展望,一是回归学术相依的时代范式,以实践弥补学术的不足,以学术支撑实践的发展,二是直面海量数据的时代挑战,三是契入智能转向的时代之门,电子证据法转型的关键在于“以庭上见为知识源泉”,形成“以海量数据为基础,以人工智能(智能化)为承载”的学术相依,搭建基于不同专业背景的跨学科交叉知识体系。在交流互动环节,同学们就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踊跃发言,刘教授耐心倾听并给予了专业解答。关于“如何对海量数据进行有效审查”的问题,刘教授从实践操作的角度提出了两种方案:一是传统审查方法智能化,如改变传统纸面阅卷的方式,采用关键词检索,将办案人的经验与想法交给机器处理;二是使用大语言模型,如借助人工智能编辑搜索语句,将机器的智慧转为己用。
最后,林静副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她再次感谢刘品新教授深入浅出且具有启示性和新颖性的讲解,同时希望同学们可以通过本次讲座拓宽学术视野,进一步增强自己对电子证据法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的兴趣。